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明確提出要全面控制作業總量與時長、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調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該政策的實施引發了學校、教師、家庭等各方的高度關注。觀察今年“兩會”熱議的議題不難發現,“雙減”依然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
“雙減”之下
學校教育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雙減”的核心是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等短時性、功利性教育評價導向,堅持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那么,對于學生、教師、學校以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門而言,“雙減”意味著什么?“雙減”將給他們帶來哪些改變?他們應該如何主動迎接困難、擁抱變化?
對于學生而言,面臨著學什么、學得怎么樣、學得是否健康等問題。解決“學什么”的問題,需要重構課程設置和優化教學資源供給,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解決“怎么學”的問題,則需要建立科學的學習評價機制,包括課堂評價、課后作業評價等;解決“學得健康”的問題,除了減輕作業負擔、保證睡眠時間以外,還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學視聽環境,讓學生看得護眼、聽得清晰。
師生課堂趣味互動
對于教師而言,面臨著如何教得輕松、教得好、自身如何成長與發展等問題。要教得輕松、教得好,不僅要減輕行政負擔,給教師充足的時間鉆研教材,還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作業設計水平。教師自我成長,則需要教師團隊創新教研模式、提升教研品質,多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回應社會關切。
對于學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門而言,則面臨著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教學數據采集與反饋、教學質量常態化監測等問題。優質教育資源,包括區域特色資源、校本資源和素質教育資源等,以滿足學生對查漏補缺、課后拓展、實踐活動、綜合素質發展等多樣化學習需求。教學數據采集與反饋,是實現教師精準教學、學校精準施策的重要手段。教學質量常態化監測,則需要轉變教育督導方式,實時遠程監測課堂的真實教學狀態與教學秩序,為教育治理提供支撐。此外,對于家長而言,則需要轉變育人觀念,通過家校協同平臺開發多樣性資源,并以資源為橋梁提升家校溝通質量,營造良好的協同育人環境。
傳統教室革命來臨
“新教室”應用而生
開展新的育人方式,需要新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室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理應滿足“雙減”背景下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教學需求,這就對教室乃至校園的硬件設施、功能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曾說:“在幾千年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形態的影響下,我國學校形成了‘九個一’(一個講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塊黑板、一個投影儀、一臺計算機、一本教材、一個練習冊、一支筆)的教室文化。作為教室文化存在的一種形態,我們不能說它是過時的、沒有價值的,但是從操作性、創造性、自由性的個性化學習的角度來說,“九個一”的教室文化的確有很大局限性,與當下工業化的社會生活缺乏緊密聯系。”(摘自《教育家》2021年10月刊第2期)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學校的教室普遍具備了多媒體教學環境。“雙減”時代需要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讓學習更有效率、更出效果。現有的多媒體教室還需要進一步補齊“數據賦能”短板,依托智能化平臺、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個人學習終端與智能技術,實現全場景、全流程、伴隨式教育教學數據采集;基于大數據的智能診斷、資源推送和學習輔導等應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學伴等教學應用,實現“人機共教、人機共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靈活的桌椅契合分組教學的需求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建設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創新教學、評價、研訓和管理等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從全國范圍來看,地方義務教育領域已經出現了建設新教室的趨勢,他們正在對新建、改建的校園做出創新的嘗試。新建(改擴建)學校是“十四五”期間政府重點投入領域,從頂層設計和軟硬件配套各方面,都可以打破傳統學校的局限,以現代理念、先進設備、智慧技術加持,實現學校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一體化建設,為新建學校實現“彎道超車”,成為落實“雙減”、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學校。
“雙減”是一項深層次、系統性工程,不僅關乎教育,還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雙減”落到實處,需要學校、家庭、企業、機構等多方協同合作,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例如,以奧威亞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國家隊,已經響應“雙減”號召,全新推出了助力“雙減”的新教室解決方案,以超高性價比的軟硬件組合,以日常教學、智慧課堂和督導巡課為核心應用場景,讓每一間教室都能實現精準教學、高效教研,助力優質課程資源與教師資源建設,提升教學質量與教研品質,促進“雙減”提質增效。
奧威亞深耕教育信息化17年,一直以來深諳教育需求,此次推出助力“雙減”的新教室凸顯“應用為王、技術為基、普惠為要”的理念,從實際應用需求出發,不偏不倚,恰好契合“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新需求,是踐行“科技服務教育”初心的現實例證,值得期待!